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,是在秋天的中期,这也是其名称来源。对中国人来说,中秋节意味着团聚、平安和幸福。
这一天也被称为月亮节,因为在一年的那个时候,月亮被认为是最圆最亮的。在中国文化中,满月象征着繁荣、幸福和团圆,所以人们与家人团聚庆祝,大家-起赏月,一起吃团圆饭,一起吃月饼,庆祝团圆日。

中秋节的来源
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,起源于上古时代,普及于汉代,定型于唐朝初年,在宋朝盛行。
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,有寄托思念之情,祈盼丰收、幸福。关于中秋节的来源有3种说法:一是古代对月亮的崇拜,二是古代祭拜地神的遗俗,三是月下伴侣的习俗。
中秋佳节习俗传承
中秋夜是一个欢快的夜晚,人们欢聚在月光下,用各式各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快乐。
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,俗话说:“八月十五月正圆,中秋月饼香又甜”。月饼是一种有各种馅料的饼干,比如坚果、豆沙、莲蓉、蛋黄、肉类和水果等。它们通常是圆的,象征着满月和家庭团圆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中秋节晚上的月亮被认为是一年中最园最亮的,象征着家庭团聚。即使一个家庭成员不在家,他或她与其他家庭成员共赏同一轮月亮,就好像他们是在一起一样。
在节日期间,所有的家庭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回家享受一顿大餐。除了月饼,其他受欢迎的团圆饭包括桂花糕、桂花酒、蟹、鸭、芋头和南瓜。